
近日,成都银行两大国资股东联手斥资6.11亿元增持该行股份近3424.7万股,引发市场关注。记者留意到,截至11月25日收盘,成都银行报16.91元/股,年内股价已回调超18%。与此同时,该行2025年三季报显示,虽整体盈利规模稳步增长,但第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滑2.92%天牛宝,归母净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,业绩增速放缓态势显现。这场“越跌越买”的逆势加仓背后,暗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与市场趋势?
国资股东“加快买进”
11月21日晚间,成都银行披露的增持进展公告显示,该行两大国资股东成都产业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成都产业资本集团”)、成都欣天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(下称“成都欣天颐”)在8月27日至11月21日期间,累计斥资6.11亿元增持近3424.7万股股份,占公司总股本的0.808%。
记者注意到,此次增持计划始于今年4月份。当时,成都银行发布公告称,成都产业资本集团与成都欣天颐拟自4月9日起,在6个月内,通过上交所系统以集中竞价等合法合规方式增持成都银行A股普通股股份,拟增持价格不超过17.59元/股,拟增持的股份数量合计不超过约7958.87万股、不低于约3979.44万股,占成都银行股份总数的比例在0.939%至1.878%之间。然而,增持计划发布后,成都银行股价一路攀升,仅过了5个交易日,就于4月16日盘中突破了原定的17.59元/股增持价格上限。自5月9日起,成都银行股价更是持续站稳17.59元关口,并在6月27日盘中创下20.96元/股的历史新高。
因成都银行股价走势超出预期,持续超过增持计划披露的价格上限,成都产业资本集团、成都欣天颐一直未增持成都银行股份。直至8月8日,成都银行发布《关于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增持计划进展暨增持计划调整的公告》,调整后的增持计划显示,成都产业资本集团、成都欣天颐拟取消原定的17.59元/股这一增持价格上限限制天牛宝,转而自2025年4月9日起12个月内,不设定价格区间,根据成都银行股票价格波动情况及资本市场整体趋势,择机增持成都银行A股普通股股份,增持金额合计设定为约7亿元至14亿元。
截至11月25日收盘,成都银行股价报16.91元/股,较年内高点下跌超18%。“股价回调带来的估值优势,叠加取消价格限制的政策红利,共同推动了增持加速。”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,按照原计划,剩余0.89亿—7.89亿元资金将根据股价波动与市场趋势择机入场,持续为股价提供支撑。
业绩表现“喜忧参半”
股东的逆势加仓,建立在成都银行扎实的基本面之上,但也需直面业绩增长的“双面性”。作为西部城商行标杆,成都银行自2018年上市以来成长性表现亮眼,2023年中期总资产突破万亿元,2025年9月末进一步增至1.39万亿元,稳坐西南城商行规模头把交椅。然而在万亿规模背后,该行也面临增速放缓、业务结构失衡等挑战。延长时间来看,2021年至2024年,成都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2.54%、13.14%、7.22%、5.9%;同期,该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9.98%、28.24%、16.22%、10.17%。
2025年前三季度,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7.61亿元,同比增长3.01%,归母净利润达94.93亿元天牛宝,同比增长5.03%。但第三季度单季营收达54.91亿元,同比下滑2.92%,归母净利达28.76亿元,仅微增0.17%,较去年同期11.27%的增速大幅回落。
业务结构失衡问题也不容忽视,前三季度,成都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83.15%,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滑35.17%,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亏损1.84亿元;贷款端“对公强、零售弱”格局延续,第三季度零售贷款新增24亿元,较上年同期少增29亿元。截至三季度末,成都银行零售贷款同比增速降至10.2%,较二季度末环比下降2.7个百分点,增速差距较对公业务拉大近9个百分点。
对公业务的快速扩张推动了成都银行的规模增长,但也带来了业务单一的风险。市场资金亦“用脚投票”。成都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发布后,成都银行股价连续下跌。10月30日—31日,成都银行股价下跌5.74%、1.23%。
银行板块增持“热潮涌动”
股东为何敢于“越跌越买”?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,成都银行此次增持不仅是股东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,更折射出银行板块在估值洼地与资金配置需求共振下的修复逻辑。
值得关注的是,成都银行获股东增持并非个例。今年三季度以来,常熟银行、青岛银行、齐鲁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密集披露股东或管理层增持计划,形成板块性增持潮。Wind数据显示,A股银行股的融资余额从7月初的不足560亿元逐渐升至当前的756亿元左右,创下年内新高。反映出市场资金的“抄底”热情。
这一趋势背后,是长期资金对高股息资产的配置需求。光大证券研报指出,2026年初新会计准则实施后,险资通过OCI账户增配银行等高股息标的的需求将持续释放。华泰证券在2026年度展望中进一步分析,险资作为权益市场重要增量,预计每年新增保费的30%将配置权益资产,而盈利稳健、股息回报较高的银行股成为优选。
与此同时,地方国资增持本地银行形成双赢格局。成都产业资本集团与成都欣天颐均为成都市国资委旗下核心平台,此次增持后,国资体系对成都银行的持股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。有市场人士认为,“地方国资增持既能巩固对区域金融枢纽的控制力,推动信贷资源与地方产业规划联动,又能通过稳定分红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”。
对于成都银行而言,后续剩余增持资金的逐步落地,或将进一步强化股价稳定器作用,而其在西部区域的业务优势与稳健的资产质量,有望在行业估值重构中获得更高溢价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成都银行在公告中提示,增持计划可能因资本市场变化或不可预判因素导致无法继续实施,投资者需关注相关风险。
采写:南都·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天牛宝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